中文 ENGLISH
猝死并非真的“猝不及防”, 这些高危因素需警惕
时间:2020-02-12 来源:健康时报

35岁,身材健壮……在旁人眼中,这样的年纪和身体素质本不该和猝死联系一起,然而拥有这些条件的台湾演员高以翔,却因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突发“心源性猝死”,抢救无效去世。

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,导致脑部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中断,如果没有及时救治会导致死亡。

据今年9月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,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人,每年约54万人心脏性猝死,我国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位居世界之首。

心脏性猝死为何频发?有哪些征兆?人们又该如何远离猝死?

猝死这些高危因素,你中招了吗?

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衰专科主任范慧敏指出,在猝死的人中,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。因为心血管疾病更多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,也就是说,在死亡降临前,人们一般无法知道自己身上隐藏着“杀手”。

范慧敏认为,我国心脏猝死人数如此之多,主要原因是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,并有加重趋势,包括人口的老龄化,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有升高趋势。

而且,随着工作、生活、家庭的压力与日俱增,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,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、暴饮暴食、长期熬夜、抽烟、喝酒、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,年轻人猝死人群与日俱增。

范慧敏强调,冠心病猝死率最高, 而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、大于55岁的女性,吸烟者、高血压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高胆固醇血症患者、有家族遗传病史者、肥胖者、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,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,也是猝死的最危险人群。

此外,过度运动也可能是猝死“凶手”,因为超负荷的运动容易导致心肌缺血,易引发猝死。

突发猝死怎么办?

由于猝死突然发生,而且很多人发病不在医院,而是在家中甚至公共场合,使得及时抢救变得困难。据统计,有70%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。

对此,范慧敏呼吁,应加强普及民众心脏猝死的急救知识,让大家掌握猝死的急救技能,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。他说:“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,救治成功率越高。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。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,应立即抢救:

第一步,拨打‘120’紧急呼救。

第二步,让患者头部后仰,下颌上抬,头部偏向一侧,使呕吐物尽量流出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果患者带假牙,需要摘掉,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。

第三步,做有效的心脏按压。具体方法是,两手手掌重叠,手指抬起,放在患者的心前区(胸骨下1/3部位偏左侧),垂直往下按压。按压幅度为3至5厘米,频率为每分钟100次;同步采用人工呼吸,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。”

猝死可防可控,三大关键词远离猝死

范慧敏强调,猝死可防可控,对年轻人来说,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。

范慧敏打了个比喻,心脏就像汽车发动机,太疲劳就会“罢工”停摆。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症状,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词,就能做到远离猝死:

不熬夜。生活没有规律、常熬夜,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,导致猝死。

心态好。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,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,通过聚会、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。

戒烟限酒。大量饮酒和吸烟一样,也会诱发猝死。有家族史或者心脏方面隐患的人,可去医院进行检查。同时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(如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、血脂等),心电图,心脏超声,活动平板试验,冠脉CTA等,尤其是冠脉CTA,简单易行,无创伤,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。

通过这些简单的心脏检查,然后再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,选择体育活动。

“运动是把双刃剑,它有促进健康的一面,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,”范慧敏提醒,“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。但只要引起足够重视,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,伤害就可以避免。如上午6:00~12:00被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‘魔鬼时间’,70%~80%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发生在此时。因此,在这段时间锻炼要特别注意。”

“心肌是我们身体中最少再生的组织之一,这意味着心肌细胞一旦坏死,它也无法再自我修复,因此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、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。”